第(1/3)页 1930 年 7 月 16 日上午九点,田湖镇笼罩在盛夏的燥热中。 田湖兵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依旧规律作响,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天际线处散开。 这座依托镇里一座小山修建的兵工厂,厂房沿山脚错落分布。 兵工厂外围,是一圈简易的土围墙,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哨楼。 除此之外,山顶还修建了几处瞭望塔。 此时,嵩县独立混成旅二团团长伍常波,正带着参谋们沿着厂区进行例行巡视。 这位二十七岁的中校军官,一身灰布军装熨帖笔挺,腰间佩着一把勃朗宁手枪。 这是他当年担任刘鼎山警卫连长时,大帅送给他的礼物。 部队扩编后,伍常波先是担任了独立混成旅的副营长、营长。 成立整编师时,他又升任某团的副团长。 洛阳军校开课后,作为大帅的亲信,被少帅列为重点培养的军官之一,送入洛阳军校进修了半年。 就这样,年纪轻轻的伍常波在一年内,从一名上尉连长,连升好几级,成了一名掌管两千人的团长。 半年的军校生活,在德国教官的教导下,让他褪去了往日的鲁莽,多了几分沉稳与专业。 “咱们得防区太大了,告诉各营、连长,一定要叮嘱下去,让弟兄们站哨的时候千万不敢大意。” 伍常波指着偌大的厂区,对身旁的参谋叮嘱道。 “兵工厂虽然在大后方,但这可是咱们豫军的命脉,马虎不得。” 话音刚落,山顶的瞭望哨,突然传来急切短促的一连串哨声 —— 这是发现敌情的警报信号! 伍常波脸色一变,当即领着人,朝山上跑去。 与此同时,训练场上、营房内的官兵们在听到哨音的同时,停止了手中的一切事务,神情错愕地望向哨音传来的方向。 之后,在军官、军士的催促下,迅速拿起武器冲向集合地点。 几分钟后,气喘吁吁的伍常波来到山顶后,拿起望远镜,顺着哨兵的指引望去。 只见田湖镇的入口,尘土飞扬,大批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正涌入田湖镇。 队列虽显疲惫,却带着一股悍然之气,人数足有六七千之多。 “他娘的!这哪来的部队?不像是咱们豫军啊。” 皱着眉头的伍常波,嘀咕道。 杨呼尘的部队,原来是西北军的,而他又不是中央军嫡系。 第(1/3)页